作曲:周華健
〈 蕾絲花邊 〉 是以男性為敘事視角去描述偶遇前任時的幽微感受。
蕾絲花邊 開場獨白與定調
冬天 妳走過仁愛路
天色黑沉 風寒夜冷
街上的人極少
開場敘事者以第二人稱,妳,來講述著場景,此時描述的不是敘事者自己。敘事者在冷清的冬夜看著妳走過仁愛路,表示敘事者自己當時也在同一條街上,並看著妳這麼走過去。
一名(穿著)皮裘(大衣的)女子
(依)偎在男人懷中
既不親熱 也(都)不疏遠
彷彿一座男歡女愛的塑像
滑進視線中
一對既不親熱 也不疏遠的男女彷彿塑像,表示眼見的這段關係僅僅扮演皮裘大衣的功能。
(忽然間)妳有些明白
這是人與人、男人與女人的狀態
在皮裘大衣的比喻與解釋之間,以這一句明白地銜接。此時由敘事者說妳有些明白,而不是妳自己說。若不是敘事者過度解釋,就是敘事者對妳有足夠的熟悉。這裡暫且不管妳跟敘事者是否熟悉,僅能得知的是敘事者對妳自認有些了解。
皮裘(大衣)改變不了什麼
只(不過)是(又)厚(又)重些的
蕾絲花邊
有時 還是會冷 (好凍)
敘事者在將 既不親熱 也不疏遠 的關係比作皮裘大衣之後,接著比作歌名 蕾絲花邊。蕾絲花邊(lace)是一種以繁複精緻的,鏤空花紋為特點的紡織品。敘事者以繁複精緻來對應關係中的美麗,而以鏤空對應寂寞。
整體定調了以美麗的關係妝點或保暖,但還是在漫不經心地相處中感到寂寞。
主歌
(Verse A)
就懷著各自有的心思 我們 錯肩而過
妳拼命想著又再想著 原來如此
只餘那微紅的光 隨著風
忽明忽滅
就懷著各自有的心思 我們 錯肩而過,使用了主詞 我們。這裡從敘事者視角點出與 妳 錯肩而過。即便敘事者自知 錯肩而過時 自己懷著心思,這裡的 懷著各自有的心思 仍有些過度推論。第二行 妳拼命想著又再想著 原來如此,表示敘事者想像中 妳 所懷著的心思。敘事者假設妳在 錯肩而過 時懷著某種妳會拼命想著的疑惑,並會在稍後想通,得出 原來如此 的感嘆。這個假設在稍後的獨白會進一步解釋。
只餘那微紅的光 隨著風 忽明忽滅,將想通後的感受比喻為僅剩的微光。具體的比喻會在較晚的獨白進一步補充。在這一階段,只知道想通的是某種 忽明忽滅、即將消逝的暖光。合理猜測這是指某段將熄滅的舊情。
蕾絲花邊 獨白
然後,妳的目光與迎面而來的男子接觸
(你們)各自有半秒鐘的怔忡
你們以為彼此是熟識的人
(但)其實不是
妳的目光與迎面而來的男子接觸,這裡有一個”新”出現的人,迎面而來的男子。雙方看彼此都有些面熟。然而這裡用以為來表示雙方其實不熟識對方。這迎面而來的男子就是敘事者,對照下一行獨白與先前的主歌可以更明確的看出來這身份對應。
懷著各自的心思,錯肩而過
妳拼命想著
忽然憶起從前的那人
啊!原來如此
這一部份獨白,懷著各自的心思,錯肩而過,與上一段主歌,就懷著各自有的心思 我們 錯肩而過,相比省略了 我們 兩字。被省略的我們、迎面而來的男子、與從前的那人是敘事者拋棄自己的視角而改採 妳 的視角來描述自己。這個描述可以見到敘事者認為自己在先前與妳的相處中相當卑微,而此時同樣卑微地幻想著或期望著妳拼命想起自己。
副歌
(Chorus)
嗚~
世界是寂寞的
美麗的寂寞還是寂寞
漫不在乎 瀟灑的人啊
像蕾絲花邊 點綴著生活
這裡以美麗的寂寞還是寂寞來明確點出蕾絲花邊所比喻的對象是妳這個漫不在乎 瀟灑的人。這一段副歌表示敘事者在先前與妳相處的關係之中感到不被在乎,即使身處美麗的關係之中仍感到寂寞。這一段過往對敘事者而言僅僅起了點綴生活的作用,而不能真正讓敘事者感到溫暖。
蕾絲花邊 獨白
那點煙盡微紅的光
在冬夜裡
以黑為幕
被彈射而出的情景
是妳(最)熟悉的景象
這一獨白用 那點煙盡微紅的光 點出主歌中 只餘那微紅的光 隨著風 忽明忽滅 所指的是將熄未熄的煙蒂。敘事者說著妳習慣於彈掉煙蒂,來比喻妳對關係的漫不在乎以及被拋棄的人那尚未完全熄滅的思念。
路旁、門邊、車站
那人習慣這樣丟掉煙蒂
帶點漫不在乎的味道
路旁、門邊、車站,三處關於移動的地點表示習於離別。這部份用於再次加強妳對於關係的不在乎。
那是韻事中的小小插曲
像蕾絲花邊
點綴著生活
那時覺得自己是可以得到
一整疋織錦的
何必在乎
這裡轉換為敘事者看待妳的視角,把妳的不在乎說成自己經歷的小小插曲。敘事者說著自己當時以為可以得到一整疋織錦(一整塊布),而以為自己何必在乎被妳拋下。
主歌
(Verse B)
天色黑沉 寒風夜冷
黯淡的霓虹不斷睜眨 閃爍
編織著寂寞
這段主歌以天色黑沉 寒風夜冷描述同樣場景。而追加使用 黯淡的霓虹不斷睜眨 閃爍 將先前 只餘那微紅的光 從對應煙蒂轉為對應 微紅眼角的餘光。這一比喻表明敘事者即便先前想著何必在乎被妳拋下,卻仍間歇地感到一陣陣寂寞。不同時間的寂寞往復交織著,形成更繁複精緻卻仍鏤空的蕾絲花邊。
前副歌
(Pre-Chorus)
就這麼匆匆瞬間一瞥
一切不經意的讓我回憶 讓我沈溺
何必在乎
這裡再次重申敘事者與妳錯肩而過的匆匆瞬間一瞥。敘事者回憶與沈溺著過去與你的相處,並強行告訴自己何必在乎。
副歌
(Chorus)
嗚~
世界是寂寞的
美麗的寂寞還是寂寞
漫不在乎 瀟灑的人啊
像蕾絲花邊 點綴著生活
重複先前段落。
主歌
(Verse A’)
嗚~
就懷著各自有的心思 我們 錯肩而過
妳拼命想著又再想著 原來如此
只餘那微紅的光 隨著風
忽明忽滅
只餘那微紅的光 隨著風
忽明忽滅
大致重複先前段落,額外重複一遍只餘那微紅的光 隨著風 忽明忽滅來重申敘事者目前對妳的思念反覆地忽明忽滅。
蕾絲花邊 結尾獨白
妳問著自己,會不會也是他的一段
蕾絲花邊呢?
站在路邊,忽然很想
也抽根煙。
最後的獨白再次是敘事者的想像。敘事者想像那漫不經心、瀟灑的妳會不會如同自己把他(敘事者)視作一段蕾絲花邊。最後(敘事者)站在路邊,忽然很想 也抽根煙,則是敘事者想要藉由模仿妳,來加強想像妳也會如同敘事者自己。
以常理來說,敘事者在偶遇前任後試圖藉由彆扭不相認來讓前任頓悟自己的過往的委屈不太現實。僅有的期待是在主歌(Verse A’)重複兩次的 只餘那微紅的光 隨著風 忽明忽滅。如果兩次微紅的光表示妳與敘事者都眼角泛紅,那確實顯得妳拼命想著又再想著 原來如此是真實的。若是雙向的思念,那整首歌的情境確實淒美。不過天曉得呢?或許仍是敘事者的一廂情願。
補充
〈 蕾絲花邊 〉在 YouTube 資訊欄裡補充了創作背景:
在2019年發行唱進無數人內心的《少年》專輯之後,經過了疫情,世界急遽變化,卻也讓華健有時間沈澱下來,持續感受。這六年來,他寫了無數歌曲,都沒找到方向,直到無意間遇見作詞人娃娃(陳玉貞)的一本散文集,讀到裡面的一篇〈蕾絲花邊〉,故事裡女人的幽微情緒,與濃濃的電影都會感,瞬間給了他無限想像。文字使他腦中浮現仁愛路的場景、路人、曾經的回憶、男人與女人間交錯的時空等⋯⋯這一切便漸漸凝鍊出一首形式獨特的歌曲〈蕾絲花邊〉。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些以為忘了、而原來沒忘的記憶。那些初次的約會、交往、牽手、接吻、和初次的無條件應允全世界等等。當然,也難免會有初次的分手、失落、不忍、不捨⋯⋯娃娃這篇短短的散文,讓華健感覺重新回到少年一遍。他反覆閱讀,偶然用上了粵語,感覺出異國情調韻味,再夾雜國語去閱讀,發現時代感十足。於是,便開始了將二維散文,轉化成立體的音符工程,產生了一首滿意的〈蕾絲花邊〉。
在《少年》專輯中的同名歌〈少年〉,周華健採用較為年邁的視角去期望其他人記得自己較年少時候的樣子。與這一首〈蕾絲花邊〉的男女之情向去甚遠。
有些人不再見了 有些夢已淡忘了
我唱著每一首歌 留住的快樂
有些路用力走著 有些傷用生命癒合
我還能 微笑著活著
而共通之處都是敘事者在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是怎麼樣的。這個主題也可以參考另一首同樣由 周華健作曲、娃娃作詞的〈花旦〉。
也許 千帆過了還在等
也許 笑眼淚光盼到那個人
也許 動了我的情 亂了你的心
驀然回首 是誰的人生
在〈花旦〉中作詞人娃娃採用 笑眼淚光,與這一首〈蕾絲花邊〉採用 只餘那微紅的光、黯淡的霓虹不斷睜眨 閃爍 都藉由眼神表現情緒。這似乎是娃娃的常用小技巧?
再看詮釋。〈花旦〉中沒有盼到那個人,而〈蕾絲花邊〉中多半對方仍是漫不在乎 瀟灑的人。娃娃在前者大量使用 也許 兩字,而在後者節制地使用 會不會 來表示不確定或僅存的希望。整體的氛圍設定像是假設一個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中的悲苦寂寞已經釋放,再將視角盡可能集中在僅存的希望。於是歌詞情境中可以驗證的部份都是悲苦的,而用字都是敘事者期望但尚沒有辦法確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