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 採用第三人稱他與她來顯現一種疏離感。慢慢 在副歌的兩段視角算是蒙太奇。
慢慢 開場定調
夏夜的白天 為什麼很長
走在馬路邊 卻變得惆悵
開場採用譬喻,夏夜的白天有一個季節夏天與兩個時段夜晚與白天。此時的季節夏用來修飾白天為什麼長,重點仍在: 身處夜晚卻想著白天為什麼很長。日夜的意象在稍後的前副歌會進一步補充。
走在馬路邊是路過,卻變得惆悵是對於關係的變動感到惆悵。
於是開場定調描述的是:
在一段已經分別的關係(夏夜),敘事者思念著過往(白天 為什麼很長)。對於分別(走在馬路邊)感到惆悵。
前副歌
(Pre Chorus A)
總是怪夜晚變了樣 星星不陪在月亮的身旁
天亮後 抬起頭 還是 一樣
對於分別,敘事者的態度是 總是怪夜晚變了樣 星星不陪在月亮的身旁。此時新引入的比喻星星與月亮,分別表示對方與自己。這個比喻凸顯了關係的不對等。在星星不陪在月亮的身旁時,就責難夜晚變了樣。
天亮後,即便月亮仍可以被看見,星星是幾乎看不見的。此時抬起頭 還是 一樣,表示這不對等關係的老樣子就是月亮要星星陪著卻持續忽略星星的光。
前副歌
(Pre Chorus B)
突然某天夢境墜落 帶走他心碎的經過
誰和誰分開了 背叛了承諾
相對於敘事者,被忽略的星星給月亮留下的身影是 突然某天夢境墜落 帶走他心碎的經過。這裡的他是指先前提到的星星,在這點出先前的黯淡是心碎的經過。只是對於敘事者來說,這很突然。
誰和誰分開了 背叛了承諾,意味著以前有個承諾而如今的分開了被視作”背叛”。仍然呈現責難。
副歌
(Chorus A)
他慢慢不再是一個男孩 他慢慢學會承擔所有愛
他慢慢無所期待 慢慢置身事外
慢慢 的離開
副歌開始大量重複副詞慢慢,相較於前副歌裡的突然,把夢境墜落、心碎的經過說得更仔細。
不再是則是根本性的變化,慢慢 學會承擔所有愛、無所期待、置身事外,最後慢慢 的離開。
此時將愛說成是需要被承擔的,說成是需要被承受的負擔。相較於最後的離開,這明顯是心碎的經過中的一步。這一段副歌是以他為視角的經過:
進入關係時學會承擔所有愛
在不對等的關係中慢慢無所期待、慢慢置身事外
最後慢慢 的離開
副歌
(Chorus B)
她慢慢不再是一個女孩 她慢慢接受一切的意外
她慢慢放棄依賴 慢慢失去寵愛
慢慢 再重來
這一段則以她為視角:
被分手的時候慢慢接受一切的意外、慢慢放棄依賴、慢慢失去寵愛
之後慢慢 再重來
結尾的再重來意味著學不會教訓,再下一段關係再次當個月亮、漠視伴侶星星
呼應前副歌的 天亮後 抬起頭 還是 一樣
重來幾次都不懂得珍惜伴侶
前副歌
(Pre Chorus)
總是怪夜晚變了樣 星星不陪在月亮的身旁
天亮後 抬起頭 還是 一樣
突然某天夢境墜落 帶走他心碎的經過
誰和誰分開了 背叛了承諾
重複先前的前副歌。
副歌
(Chorus)
他慢慢不再是一個男孩 他慢慢學會承擔所有愛
他慢慢無所期待 慢慢置身事外
慢慢 的離開
她慢慢不再是一個女孩 她慢慢接受一切的意外
她慢慢放棄依賴 慢慢失去寵愛
慢慢 再重來
重複先前副歌。
慢慢 主歌
(Verse A)
或許他還會再回來 後來才明白
過去已成過去 誰都不能更改
他放不下的愛 終究化作了塵埃
或許通常意味著不會,他不會再回來。他放不下的愛 終究化作了塵埃將他心碎的結果以塵埃比喻。
慢慢 主歌
(Verse B)
或許她早已經明白 時間在徘徊
未來變成未來 從前已經不在
慢慢的習慣 慢慢的變得自然
或許她早已經明白,通常意味著她不明白。未來變成未來似乎是一個說他 未來 從未回來的小巧思。
副歌結尾
(Chorus)
他慢慢不再是一個男孩 他慢慢學會承擔所有愛
他慢慢無所期待 慢慢置身事外
慢慢 的離開
她慢慢不再是一個女孩 她慢慢接受一切的意外
她慢慢放棄依賴 慢慢失去寵愛
慢慢 再重來
重複先前副歌。結尾最後一行慢慢 再重來配合開場的夏夜的白天 為什麼很長 走在馬路邊 卻變得惆悵,呈現學不會珍惜而自找的惆悵。
慢慢 補充
貓貓目前對於田桂宇的詞不是很熟悉,不過對這一首的印象不錯。這一首的氛圍讓貓貓想起另一首先前提過的歌:
相較於 沒事的 採用第一、二人稱我與妳作為人稱代名詞,在 慢慢 這裡採用第三人稱他與她來顯現一種疏離感。以在 YouTube 上的時間序來看,在2020 發布的 慢慢 比 2024 發布的 沒事的 要早。在 慢慢這裡用的比喻 夏夜、白天、月亮、星星 較為直白,而在 沒事的 使用的比喻 手機、錢包、水星、星空、魔咒 的關聯較為繁複。
除此之外,慢慢 在副歌的兩段視角算是蒙太奇。相對於 沒事的 採取的(半)對話式,更顯得疏遠。兩首歌在定位上,是給不同階段的人聽的。沒事的 更傾向於給準備離開的人,更充分的面對關係中的留戀與失望,好作最後告別。而 慢慢 更傾向於給早已離開的,告訴自己過去已成過去,她從不會珍惜。
貓貓不確定 慢慢 有沒有影響 沒事的,只是覺得作詞的難度真高。作詞人就像是某種得道高僧,把感悟寫成現代人可以接受的商業歌曲。